“祝所有的记者节日快乐”

文章正文
发布时间:2024-11-15 20:00

  文、图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英君、王其琪

  近日,本报记者查阅了广州日报新花城APP后台相关数据,发现苗建军是广州日报新花城APP上线以来,新媒体稿件浏览量最高的读者——“每天晚上看广州日报新花城是我雷打不动的消遣。”苗建军说,从第一次在大学阅览室看到《广州日报》开始到现在,《广州日报》已经陪伴了他33年。

 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,家住东莞常平的苗建军说:“祝所有的记者节日快乐,也感谢广州日报这么多年的陪伴,我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们!”

  《广州日报》为他打开了一扇窗

  今年53岁的苗建军家乡在山西运城,1991年在陕西咸阳读大学。他记得当年在大学阅览室翻开《广州日报》时,只觉戳到心坎儿上了——内容持正、生动、关切民生,版式漂亮,他从此成了《广州日报》的拥趸。

  就像打开一扇窗,《广州日报》让这个年轻人眺望了更广阔的世界。广东的经济腾飞、广府文化的历久弥新,还有广州的烟火气、人情味……一篇篇图文报道让苗建军不禁心想:将来一定要到广东看看,到珠三角看看,到广州看看。

  大学毕业后,苗建军先是在家乡干了大半年,不久便毅然南下,来到东莞常平镇一家制版公司当了一名雕版技术员。新岗位跟大学专业无关,一切从头学起,但他愿意吃苦、学习。而且在这里有一件让他特有劲儿的事——在东莞可以看到当天出版的《广州日报》!

  工厂没有订报,得花自己的钱,他带动了很多工友读书看报,大伙很快想出了“省钱小妙招”——每人订一份自己中意的报纸,不重样,换着看。他说,下班后去门卫室取报纸的快乐,能让一天疲倦都扫空。

  让他和同事们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,《广州日报》都做了大专题特刊,“内容丰富、版式漂亮。”他记得,为迎接北京奥运会,《广州日报》曾经出过一个“火炬特刊”,有特别的美术设计,将厚厚一沓报纸斜卷起来就成了祥云火炬的外形,十分有趣。

  苗建军曾被派驻广州好几年,实现了当初“到广州看看”的心愿。如今,他每个月会往返东莞常平与广州好几趟,走在广州街头看到报刊亭,他必定会买一份《广州日报》。

  曾是《广州日报》“幸运读者”

  “《广州日报》还请过我去上海看比赛呢!”苗建军觉得自己是一位“幸运读者”,多年过去了还是很自豪。

  他回忆,那是在2009年,上海网球大师赛比赛前夕,《广州日报》刊发了一条关于抽取热心读者送球赛门票的报道。作为体育迷的他按照文中电话号码发去手机短信,“也就图个参与”。没想到,过了几天,一个电话打来:“您好,这是《广州日报》来电,祝贺您抽中了网球赛门票……”

  当时他正派驻广州上班,坐了几十分钟的地铁来到位于同乐路的广州日报社。一位记者接待了他,做好登记后送给他两张门票。这是苗建军第一次来到广州日报社,空气中那种有条不紊、紧张有序的气息让他印象深刻,可惜只是惊鸿一瞥。后来在上海网球赛现场,他遇到了一些来自广州、香港的球迷,当大家听说他的球票是看报赠送时,纷纷露出羡慕之色。

  这些年来,苗建军参加了不少《广州日报》的读者线下活动,如世界杯期间的彩电直播体验会等,他说这些活动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。他知道广州日报社已经搬到“小蛮腰”附近,他说,希望有机会能去看看。

  看《广州日报》33年

  “平台改变但内核不变”

  “我为祖国自豪!”在广州日报新花城APP上,苗建军飞快敲下评论,顺手转发了“神舟十九号上天”的报道。作为《广州日报》33年的老读者,苗建军说,现在通过广州日报新花城APP、广州日报微信公众号看新闻太方便了。

  数据显示,两端合一后的广州日报新花城APP上线以来,新媒体稿阅读篇数第一高的读者正是苗建军——当记者在采访中告诉他这个消息时,他快乐得像个孩子。

  苗建军说,每天晚上看广州日报新花城APP是雷打不动的消遣,耳濡目染之下,妻子和儿子也成了广州日报新花城APP的忠实用户。他说,自己总提醒儿子闲暇时多读书看报,还时不时把广州日报新花城APP的报道转给儿子看,因为他觉得沉下心来看一篇好文章,比“刷视频”和随机碎片化阅读有益。

  当然,他对《广州日报》乃至对纸媒的喜欢仍然不变。他说,报纸上看新闻也有独特的美感与方便——翻开报纸,一目了然,喜欢的内容可以多看几眼,这比在手机上“从头划拉到底”更舒服,“特别是《广州日报》,排版很漂亮!”

  “现在大家都习惯于用手机看新闻,虽然平台变了,但报道的内核不变,就是以人为本,谢谢记者们(的辛勤付出),希望以后创新报道形式,吸引更多年轻读者。”苗建军表示。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,苗建军说:“祝所有的记者节日快乐,也感谢《广州日报》这么多年的陪伴,我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们!”

首页
评论
分享
Top